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公告

青岛大学施慧副教授应邀来中心开展学术交流

2025-10-11


 

2025年9月11日上午,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施慧副教授应邀到“语言智能大讲堂‘研修讲坛’”围绕“老年语言加工的前注意与注意阶段:基于注意瞬脱范式的新证据”课题展开学术交流与分享。活动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宏文楼2-A举行。此次活动由语言智能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王霞博士主持,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智能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重庆市沙坪坝区国际语言脑机接口联合研究院院长姜孟教授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施慧副教授对近年来老年语言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简要梳理:句法、语义、语音、篇章等多维度研究“全面开花”,但由于各项研究所采取的任务范式各异、结论碎片化,缺少稳定、可量化的神经心理指标。她由此提出,作为语言加工的第一道“门槛”,注意功能或可作为探寻语言衰退脑认知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活动现场

 

随后,施慧副教授指出,传统“oddball”范式只能探测前注意阶段是否“探测到”异常刺激,却无法揭示时间进程上的资源分配。为解决这一难题,施慧副教授在其研究中引入了“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范式:在快速视觉流中,被试需先后报告两个目标(即T1、T2),T2在T1呈现后的N个间隔后出现(N=1~9,每个间隔时间为65 ms,总间隔时间为Lag(N-1)*65ms)。她还指出,汉语中的量词兼具语义与形态句法特征,是探查自动化语言加工的理想探针。因此在其研究中她采用汉语数字作为T1,汉语单字名词作为T2,被试需判断作为探针的量词与T2是否匹配。结果表明,当T2处于Lag3条件时,准确率骤降——即出现“注意瞬脱”效应;若T2紧接着T1出现(即Lag 1条件),准确率反而“反弹”——即出现“Lag 1 sparing”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①老年人的抑制功能减弱,T2“趁虚而入”导致出现Lag 1补偿效应,侧面印证了认知老化研究中的“去抑制”理论。②实验并未发现经典的N400/P600ERP成分,而是出现了持续负慢波,且老年人波幅显著增大,提示其需调用更多资源完成形态句法加工。脑电未表现出与行为学证据类似的Lag间差异,表明“大脑已加工—工作记忆未接入”是导致被试无法准确报告的关键因素。③当T2处于Lag 1条件时,青年女性准确率高于男性,且更易出现“Lag 1 sparing”效应,提示青年女性相较青年男性更易受无关线索干扰,但这种效应在老年被试中则并未出现。该研究首次将注意瞬脱范式引入汉语量词加工,为老年语言衰退提供了“前注意抑制不足+注意资源恢复慢”的双阶段解释,并提示“Lag 1 sparing”或可作为临床筛查指标。

活动结束之际,现场师生就“oddball与AB范式优劣”“Lag 1 sparing是否利大于弊”等问题与施慧副教授展开深入交流,交流气氛活跃。最后,姜孟教授对本次交流作了简要点评与总结。他指出,学术之道,既需广纳新知,更贵在沉潜深思。既要怀抱大胆怀疑的勇气,更要秉持小心求证的精神。他希望大家能于聆听中悟其要义,于思辨中求真知。让学问在脚踏实地处生根,在思维碰撞处开花。


姜孟教授作总结


活动合影

 

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语言智能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川外学坛

2025913

  • 地址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 电话

    023-65388629
  • 邮箱

    LBRC2017@163.com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3589号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网站建设